- A+
2009 年,台湾大学曾仕强教授在百家讲坛《易经的奥秘》系列节目中说“以前我看到那些不讲理的人我会生气,现在我不会了,我心里这样想,三季人,我就没事了。
古籍中真的有这个孔子与“三季人”的故事吗?
真的。想当年孔子周游列国十四载,去往西天拜佛求经。在路过周的时候,他碰到了太上老君,相谈甚欢。太上老君送别他的时候说:“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入丹炉。”然后就把孔子塞到八卦炉里,烤了七七四十九天。孔子入炉后,钻进巽宫位下,炼成了能一眼看破妖怪的火眼金睛。之后,便有了这则故事。
故事中孔子虽然能看破蚱蜢怪是妖精,但不知昆虫学学得怎么样。其实,古文中的“蚱”兼指蝗科许多不同种类的昆虫,其中颇有一部分本来就是以成虫越冬的,这与常以若虫或卵越冬的蟪蛄(蝉)并不一样。先秦时代气候较热,可以越冬的“蚱”即使在北方应该也不罕见。此外,这个“蚱”都已经成精了,要是连个冬都越不了,这样费力修仙似乎也太不值得了吧?
遗憾的是,这位曾教授讲的这个孔子见妖怪的故事,其出处是个谜。它不见于我个人所见过的任何古籍。我在几种专业的古代文献语料库检索了二三十亿字的传世古代文献,也完全没找到这则故事的任何痕迹。
既然在古籍中搜不到,我就转到现代图书中去检索一下。终于,我在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所出的一本所谓《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中,找到了这则故事所谓的“原文”。不过,这则“原文”读下来,好像有点不对?
子贡问时
朝,子贡事洒扫,客至,问曰:“夫子乎?”曰:“何劳先生?”曰:“问时也。”子贡见之曰:“知也。”客曰:“年之季其几也?”笑答:“四季也。”客曰:“三季。”遂讨论不止,过午未休。子闻声而出,子贡问之,夫子初不答,察然后言:“三季也。”客乐而乐也,笑辞夫子。子贡问时,子曰:“四季也。”子贡异色。子曰:“此时非彼时,客碧服苍颜,田间蚱尔,生于春而亡于秋,何见冬也?子与之论时,三日不绝也。”子贡以为然。
这段古文,怎么通篇都怪怪的?这是用某种我们尚未见过的古代方言写的吗?“夫子乎”、“何劳先生也”、“知也”都是什么鬼?两个人面对面聊了好几句了,为啥突然又说“子贡见之曰”呢?初读时,我还觉得文中“客乐而乐也”这个表达虽然文法不通,表意不明,但是看起来莫名地觉得很喜庆,是我眼中全文唯一的“亮点”。后来@玛雅蓝 提示我说“乐而乐”可能是“笑了笑”的翻译,喜庆的感觉荡然无存,唯一的亮点也消失了……
事实上,从传世文献看,历史上的孔子并不主张“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他的三条交友原则(“益者三友”)中,第一条就是“直”。他曾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认为喜欢顺着别人的“乡愿”是“德之贼”。面对朋友的错误,应该“忠告而善道之”,就算对方不听劝,他给出的方案也不过只是“不可则止”,根本没有顺着人家胡说八道的道理。
我们为什么不要读鸡汤?
世界上大部分的道理,都存在正反两个方向的解读。随便用“坚持”举个例子吧。众所周知,人应该懂得坚持,但坚持过甚则为执拗;反过来,人也应该懂得放弃,但是遇事就放弃也行不通。人们要想很好地解决问题,重点不是知道要坚持,不是知道要放弃,也不是知道遇事要把握坚持与放弃的“度”。以上三者,对于智力正常的小学生而言尚且是废话,对心智比较成熟的一般人而言更没有任何的指导意义。这就好像做数学题。“你把结果算大了不行,算小了也不行,必须得到正确数值才能得分。”上面这一句话无疑是正确的,却对你做数学题起不到任何帮助。而这样的废话,却是各种打着国学、管理学、心理学、成功学等旗号的鸡汤师们讲来讲去不变的主题。这些东西其实毫不“管用”,更不可能让你“多活十年”。如果真有人拿鸡汤中给出的一个意见当一切相关问题的通解一以贯之,吃亏上当的只能是自己。
显然,对于正常人而言,真正有意义的,是如何把握那个恰到好处中的度,有什么办法可以在遇到问题时尽可能准确地寻找那个度。这恰恰是鸡汤师们蹩脚的寓言,各种或白日见鬼,或白日做梦的故事不可能告诉你的。
这位曾教授的这个段子,恰好就是一个白日见鬼的蹩脚故事。如果真有此事,坚持真理的子贡白白磕头受辱,以及蚱蜢精找孔子求教却失去了一次学习的机会事情尚小,如果蚱蜢精转身以学术权威孔子认证的旗号宣传三季的理论,更可能造成社会上更多的困惑。故事中认为蚱蜢精的生命周期只有三个季节,它不可能理解无法亲眼看到的世界。而这,显然不符合常识。大部分人生年不满百,说大,看不清银河系的样子;说小,看不到费米子和玻色子;说远,看不到宇宙爆炸,恐龙称霸,看不到自己出生前任何一天中人类社会的样子;说近,连一秒钟后发生的事情都尚未看到。然而,总会有很多人,甘愿付出巨大的努力,去增进对宏观微观、过去未来的一切事物的了解。有句话说“一切类比皆不当”,但“不当”之前也有差异。有一些类比,显得尤其拙劣。
视频截图中建议以谁的“讲话声音最大”来判断谁最“不懂”,这样无聊的“窍门”与视频中体现的不考虑真伪对错的轻浮态度一样,都是馊鸡汤的典型标志。自己不去付出努力,认真地了解相关问题,就想有能力判断出讨论双方谁更有道理。这么自欺欺人的想法,我个人觉得还是少有为妙吧。
文章来源:十五言
2018年2月7日 下午6:56 沙发
已修改域名,欢迎回访,谢谢!
收录页短网址:http://eps.gs/DH
2018年2月8日 下午8:54 1层
谢谢!
2018年2月6日 下午10:48 板凳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拜侯博主,读了很有启发